译文
清晨就与佳人约好相聚,然而时至傍晚,仍未见佳人身影。
桌上佳肴琳琅满目,却无心品尝;杯中琼浆玉液,亦停而未饮。
飞鸟呀,请你捎个口信,说我无着无落,无可奈何。
我俯身轻折兰花,又抬头用桂枝编织成花环。
但这些美丽的花儿与饰品,若无佳人的陪伴,又有何意义?
我思念的佳人呀,你究竟在何方?在那遥远的大海边。
我要告诉你,将那珍贵的夜明之珠赠予你。
然而,我只能在这里翘首期盼,徘徊不定。
佳人不来,我又该怎么办呢?
注释
朝:早晨。
期:约会。
殊:超过
《秋胡行》属乐府《相和歌·清调曲》。古辞原意是歌颂秋胡妻的贞烈。诗人以古题写新事,表现怀人之思。
这首诗的首两句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:从清晨与佳人的约定,直到傍晚时分,佳人却未曾现身。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,使得诗中所蕴含的沉重失落感立刻弥漫开来。读者或许会因此产生一些疑问:这位“佳人”究竟是谁?她是否就是那让曹丕所倾心期的美丽女子?还是他寻求的助他成就伟业的贤才?又或者,为何佳人没有如约而来?是因为路途遥远,还是因为某些未知的原因而改变了主意?然而有趣的是,尽管这些问题对读者来说十分重要,但在诗中,作者却似乎有意回避,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。诗人选择了一种主观且咏
夫三端之妙,莫先乎用笔;六艺之奥,莫重乎银钩。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,七日兴叹,患其无骨;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,十旬不返,嗟其出群。故知达其源者少,暗于理者多。近代以来,殊不师古,而缘情弃道,才记姓名,或学不该赡,闻见又寡,致使成功不就,虚费精神。自非通灵感物,不可与谈斯道矣!今删李斯《笔妙》,更加润色,总七条,并作其形容,列事如左,贻诸子孙,永为模范,庶将来君子,时复览焉。
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,八九月收之,其笔头长一寸,管长五寸,锋齐腰强者。其砚取煎涸新石,润涩相兼,浮律耀墨者。其墨取庐山之松烟,代郡之鹿角胶,十年以上,强如石者为之。纸取东阳鱼卵,虚柔滑净者。凡学书字,先学执笔,若真书,去笔头二寸一分,若行草书,去笔头三寸一分,执之。下笔点画波撇屈曲,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。初学先大书,不得从小。善鉴者不写,善写者不鉴。善笔力者多骨,不善笔力者多肉;多骨微肉者谓之“筋书”,多肉微骨者谓之“墨猪”;多力丰筋者圣,无力无筋者病。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。
一“横”如千里阵云,隐隐然其实有形。
丶“点”如高峰坠石,磕磕然实如崩也。
丿“撇”如陆断犀象。
乙“折”如百钧弩发。
∣“竖”如万岁枯藤。
乀“捺”如崩浪雷奔。
勹“横折钩”如劲弩筋节。
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。执笔有七种。有心急而执笔缓者,有心缓而执笔急者。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,心手不齐,意后笔前者败;若执笔远而急,意前笔后者胜。又有六种用笔:结构圆备如篆法,飘风洒落如章草,凶险可畏如八分,窈窕出入如飞白,耿介特立如鹤头,郁拔纵横如古隶。然心存委曲,每为一字,各象其形,斯造妙矣。
永和四年,上虞制记。